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Andreas Charidimou表示: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这些研究发现中哪些是可复制且正确的,哪些是完全错误的。
图源Science 从五年计划,到11年的持久战 2010年夏天,刘超培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毕业,来到大屯路15号。他清楚记得,第一次来大屯路15号,还是10多年前的博士后面试时。
刘超培告诉《中国科学报》,他能花11年时间打赢这场科研持久战,底气来自一个包容、务实的科研环境。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他能花11年时间打赢这场科研持久战。他的朋友圈记录了这样一个夜晚:在显微镜前彻夜蹲守实验数据,直到凌晨3时许。写下这句话的2017年,本该是五年计划的收官之期,但在真正破解CAF-1的终极难题之前,刘超培又鏖战了整整6年。但其中一个现象引起了刘超培的注意: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某些碎小颗粒的分辨率有改善的迹象
研究团队发现,在大脑有着GPS导航功能的自我中心神经元(Self-Centered or egocentric neuron),它们不仅在神经元的突触层次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呈现功能聚类,还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募集独立的神经元群体,在大脑处理高级空间信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金涌院士常常鼓励年轻同事加入科普事业,也希望更多科学家参与进来,把接力棒传给未来的人,永远要把自己的知识回馈给社会。
给小朋友科普,能在他们的心中埋下好奇心的种子。由于整件事是金涌等人自发策划的,并无任何专项经费,而动画的拍摄与制作需要一大笔成本。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留学苏联的学子,金涌早年从苏联留学回来的精气神儿还鲜明地存留于他的一言一语中。现在科学发展了,我们应该用更新的技术去传播我们的思想。
现在的金涌,还是会经常去清华的校园里遛遛弯。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流态化和反应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
金涌参加《院士开讲》活动 科普三大难 十几年前,金涌和中学生化学教材打了一次交道。他不无遗憾地提起,曾经有一些珍贵的专利,因为在国内找不到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被卖给了外国人。对于想要了解科学,却又不具备深厚学科背景的群体来说,科普就像一盘开胃小菜,味美可口。在此后的7年中,金涌和他的同事遍寻全国,竟找不到一家识货的企业。
经费问题也是当时要迈过去的高山。然而,对方马上更不客气地反驳道:我们中学老师既不去工厂,也不做科研,对于最前沿、最新鲜的知识,我们当然知道的不多。金涌院士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科普内容,讲述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那些企业故事。当时,金涌很不客气地指出,中学老师没把孩子教好,没有培养孩子们对化学的兴趣。
金涌院士抖音账号 在抖音上,金涌以退休老师自称,称网友为小朋友。在5月9日的入驻视频中,他认真地告诉大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能靠技术引进,不能靠别人,我们的知识要从我们的社会里自主产生。
金涌回忆说,当时参与的40多位院士只能百忙之中写科普本子。另一种则是感恩自己的环境,并努力回馈周围的人和社会。
曾经只有清华大学的学生能听到金院士讲课,现在普通群众也有机会享受了。半年时间,金涌已收获100万粉丝。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金涌向企业家科普 然而,金涌找了很多企业家,告诉他们这项技术的价值所在,得到的却只有一句反问:现在中国有谁在用它来做设备? 金涌摇摇头,那时的确没有已经使用这种材料的企业。上世纪末,金涌和他清华的同事们开始研究纳米材料,并成功制备出碳纳米管,其传热性能可与金刚石媲美,导电电流密度可达铜的1000倍以上,强度是钢的100倍,而重量仅是钢的1/6。金涌告诉记者,想要让企业家敢于为最新的科技成果买单,科普的作用不可小觑。
只有广泛提升大众的知识水平,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大科学家,才能让科学技术实现工业应用。金涌告诉《中国科学报》,即便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在第一次写科普本子时,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在拍摄的时候,科学家和艺术家总是打架。在清华工作时的金涌 金涌清晰地记得,第一笔50万元的支持经费,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时任院长周济。
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退休后,金涌多年来一直为科普事业奔忙不息。他们遇上了三大难——写本子难、经费难、拍片子难。
他笑着告诉记者,他那时一点也不害臊,到处找人,找尽一切渠道,来凑齐拍动画的钱。你们这些大科学家是干什么的? 一时无言以对。比如抖音这种短节目,会有更形象的传播效果。的确,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镜头中的他最喜欢笑。
金涌带着这份质疑回到了中国工程院,他把这个问题提给其他院士,提给清华大学化工学部的同事。但说到严肃的话题时表情就会变得认真,说到起劲儿时会挽袖子,尤其谈及国家与青年人的未来时。
首先是寻找合适的拍摄团队,他们选了3家工作室试拍,并比较成本和效果,最后敲定了其中一家。他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只顾好自己,拼命往上爬。
这让他明白,做让孩子们听懂的科普多么困难,却又多么重要。曾经的胶片巨头为何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败下阵来?某家矿产公司的逆向创新如何打破被外国企业垄断的局面? 企业对于创新的态度往往影响这家企业的命运和生死。
他们的初步设想是:将自己所了解的最新、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编写成一个个趣味故事,再拍成短视频动画,让中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化工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想象力。他戏称年轻时的自己学习太努力,就像面包干儿,又说其实当时的中国学生都像面包干儿,拼命地学习,不像留学时见到的外国同学,喝红酒、开party,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给企业家科普,能让他们了解到最新的技术专利,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金涌在抖音视频里的形象,和他与记者对话时的形象无异——喜欢笑。
还有网友评论称:20年前听金院士的讲座,现在带着娃在抖音上听金院士讲科普知识。6年过去,他们克服了三大难,将《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短视频及配套书籍呈现给大众,并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偏远山区,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金涌说,科普到最后的结果,是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强的创新发现,与更多的顶尖人才。每个片子要兼顾科学的专业性、科普的亲民性与拍摄上的质感,整个团队必须百分百齐心协力,不断打磨,最后才能有好的结果。
然而金涌认为,对国家来说,科普的背后是更大的格局。给中学生做趣味科普要用的本子,与科研人员平时写的本子大有不同。